English

“编外教师”张兆桐

2000-10-31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何羽 本报记者 潘剑凯 我有话说

在浙江省乐清市的教师名单上,你找不到“张兆桐”这三个字;

但在乐清市教育界,只要你提起张兆桐,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,称他“不是老师胜似老师”。

因为他的英语特长,供职于市供电局的张兆桐20多年来在业余时间里一直充当一名“编外教师”。他的父亲原是上海一名资深翻译,他继承了父亲的“衣钵”,求学于杭州大学外语系。然而1970年大学毕业后他却被分配进了乐清市供电局从事统计工作。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的张兆桐本职工作做得很好,但就此告别这数十年寒窗相伴随的26个字母,他心里很不是滋味,该怎样发挥自己的特长呢?

1978年,全国恢复高考后,当时乐清英语专业人才很缺,几个亲朋好友的孩子常在课余请张兆桐辅导。由此,张兆桐把对英语的热爱转到了对学生的义务培养上。当年就有三个学生考取了外语系。此后,远近四方陆续有学生上门“拜师”。

张兆桐的教学方法堪称另辟蹊径。他要求每个学生建立“错题集”,让学生不要重蹈覆辙。他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,“好方法加上勤奋,笨鸟也能先飞”。在辅导时他深入浅出,妙语连珠,让学生在欢笑中掌握知识。学生求学之后,张兆桐并没有认为自己的“教学任务”已完成,他要求学生们用英文给他写信。“一方面可以锻炼英文书面表达能力,另一方面,我在信中发现有错,改好了再寄还,你就不会再错了。”就这样,张兆桐不厌其烦地批改了一叠叠学生来信,至今已坚持了15年。

像张兆桐这样的英语人才,在乐清这样一个市场经济发达的地方,只要给别人当当翻译,收入是很可观的,但他还是对当一个“编外教师”情有独钟,只收取极少的工本费,对家境贫困的学生不仅全免,而且还时不时送给他们英语词典、收录机等。“不能让贫困误了孩子们的一生!”1984年,家在柳市的学生赵胜霞刚考入乐清中学,英语基础薄弱。张兆桐得知这一情况后,让她在暑假期间吃住在自己的家里,利用每天业余时间为她辅导,直到胜霞考上大学。学生学业完成后离开了他,但张兆桐对他们的关爱之心丝毫不减。现在某重点大学就读的一位研究生,因家贫学业难以维持,张兆桐得知后,毅然拿出2万元积蓄,帮助这位学生解决了燃眉之急,现在他还继续支持他攻读博士。

“当教师的,想要得到学生的爱,首先得对学生付出真爱;我虽然只是一个‘编外教师’,但也不能忘记‘师德’两个字”,张兆桐说。乐清中学教师范明明告诉记者,上高中那年,有一次张老师拿到了一份资料,说对他很有帮助,让他去拿。不想第二天下大暴雨,他就没去。到了晚上9点多,他听见楼下有人喊,一下楼,只见张老师推着自行车,披着雨衣,水淋淋地站在门口,笑眯眯地递上了那资料。“现在每当我工作很累,有时想偷懒,脑海里便浮现出这个场景,我又有了劲。”

确实,这么多年来,张兆桐给予学生的,不仅是学识,还有那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